•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

束怡 楼毅 张宏亮 汪涵

束怡, 楼毅, 张宏亮, 汪涵.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 2019, 32(4): 51-5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9.0024.y
引用本文: 束怡, 楼毅, 张宏亮, 汪涵.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 2019, 32(4): 51-5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9.0024.y
Yi Shu, Yi Lou, Hongliang Zhang, Han Wang.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st-based Wellness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Typical Cases Study[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19, 32(4): 51-5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9.0024.y
Citation: Yi Shu, Yi Lou, Hongliang Zhang, Han Wang.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st-based Wellness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Typical Cases Study[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19, 32(4): 51-5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9.0024.y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9.0024.y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森林康养平台共享经济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 CAFYBB2018MB0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束怡, 女, 高级会计师, 主要从事森林分类经营研究, E-mail:sunlee6789@hotmail.com

  • 中图分类号: F326.2;S718.5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st-based Wellness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Typical Cases Study

  • 摘要: 森林康养作为“两山”理论的新实践,已成为我国绿色、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它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中在阐述国内外森林康养相关概念及内涵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森林康养地区的现状研究,对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具体发展路径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理论认知,加强森林康养教育;2)完善政策指引,实现产业合理布局;3)优化资源利用,构建产业等级制度;4)完善后勤服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5)强化创新意识,丰富森林康养内涵;6)结合地区特色,打造品牌产业。
  • 表  1  国内外森林康养产业研究及特点

    国家 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概述 产业特点
    德国 19世纪初,多学科学者利用“森林意义”和“森林效益”表达了对森林非木材功能的关注,即森林多功能利用[5];19世纪中期,巴登·威利斯赫恩小镇首次以森林浴的形式开创了森林多功能应用的实践。20世纪后期,德国颁布了第1部森林保护及娱乐指南和第1部联邦森林法[12],目的是可持续保护及增加森林效益,1982年进行了一次修改,其后一直延用至今。到了21世纪,林业多功能应用持续发展,林业开始步入一、二、三产的一体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让森林的多种功能造福于人类[13]。当前,森林医疗等多功能应用已被作为基本国策,纳入国家医疗体系建设 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但具有科学、丰富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作支撑,整体平稳
    日本 20世纪中期,受法国森林福利研究[14]及国内经济影响,“自然休养林”制度在日本制定并实施,森林旅游得到初步发展。1982年,在德国先进森林理念影响下,“森林浴”被引入并被列为国民运动,开始大力提倡森林的多功能利用[15]。随着“森林浴”的形式不断丰富及发展,1999年森林协会提出了“森林疗养”新概念,可以说“森林疗养”是日本森林康养发展的真正起源[16]。步入21世纪,森林康养产业持续推进,森林徒步等康养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2003年日本森林疗养学会的成立为疗养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随后亚洲第1个森林疗养协会应运而生[8]。截至2017年,日本森林疗养基地已达67处,产业政策及标准体系均已成型,森林疗养实现常态化发展 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丰富,融有鲜明的德国及欧洲森林康养产业特色,并具备科学的政策指引及宏观布局、规划,整体稳中渐进
    韩国 1982年,日本“森林浴”引起韩国关注,韩国政府随即提出建设“自然休养林”计划。1988年,韩国第1处“自然休养林”开始建造使用,森林康养产业由此诞生并发展。为推动森林康养活动健康发展,2005年韩国第1个产业学科小组成立,森林康养理论开始全面普及[16]。2012年韩国发布“自然修养林”评估体系及《森林文化·休养法》,以法律手段为森林康养经营提供保障[4]。到了2015年,《森林福利促进法》颁布实施,“森林福利”正式成为国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幼儿园、森林营地等陆续创建,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截至目前,韩国共已营造160处休养林,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及服务体系 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丰富,具备完整的全民康养产业链,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行业体系做支撑,产业态势良好
    中国 20世纪80年代,森林公园在国内开始建立[17],森林浴为其生态活动的主要形式[18]。步入21世纪,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森林康养产业的实践陆续展开。近年来,学者从市场需求[19]及产业模式[20]角度对全国及区域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21],但基于量化分析的案例极少。2015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工作的启动标志国内森林康养产业实践的开始,森林氧吧、康养旅游、森林书屋等产业形式相继摸索并实践[22]。同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2017年安吉县、洪雅县等成为国内第1批森林康养示范区,四川颁布内陆第1部森林康养评定指南[23],产业实践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已陆续开展了3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总数达135个。然而,由于国内森林康养的实践起步较晚,产业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远未形成标准体系,森林康养发展任重而道远 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项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有效成果偏少,量化分析及产业形式的丰富及实践有待加强,发展空间大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森林康养资源与产业分级要素及层次

    等级划分 资源要素及各权重 产业等级特征
    1级 森林生态资源(70分) 山体(18分)
    水体(16分)
    森林覆盖率(12分)
    动物(10分)
    空气负离子(8分)
    土壤(6分)
    富含森林及人文生态资源,其中森林生态资源总分≥40分,人文生态资源≤20分
    人文生态资源(30分) 宗教古迹(12分)
    人文民俗(10分)
    植被覆盖(8分)
    2级 森林生态资源(70分) 山体(18分)
    水体(16分)
    森林覆盖率(12分)
    动物(10分)
    空气负离子(8分)
    土壤(6分)
    富含森林及人文生态资源,其中森林生态资源总分≤40分,人文生态资源≥20分
    人文生态资源(30分) 宗教古迹(12分)
    人文民俗(10分)
    植被覆盖(8分)
    3级 森林生态资源(70分) 山体(18分)
    水体(16分)
    森林覆盖率(12分)
    动物(10分)
    空气负离子(8分)
    土壤(6分)
    资源依托的主体为森林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资源≤10分),且总分≥40分
    4级 人文生态资源(30分) 宗教古迹(12分)
    人文民俗(10分)
    植被覆盖(8分)
    资源依托的主体为人文生态资源(森林生态资源≤20分),且总分≥30分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安吉县4个季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建议

    季节 产业模式 资源依托
    春季 以春笋及茶叶为依托,创新森林康养食疗形式的发展,如开展农家休闲全竹宴、饮茶节、茶文化等形式的活动,提升春笋及茶叶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内涵及作用 竹林、茶树(灌木资源)
    夏季 森林度假及漂流是当前安吉县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森林康养可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展“高山林浴”及“林间水疗”为主的夏季模式,丰富安吉森林资源在“林浴”与“水疗”方面的内涵 森林资源
    秋季 针对秋季森林资源在森林康养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文生态逐占优势的特点,森林康养应以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森林资源为背景,开展“文化理疗”及“乡间徒步”的秋季模式,促进心理、精神保健在康养中的发展 以人文生态为主、森林资源为辅
    冬季 滑雪与温泉是安吉县冬季森林旅游的主要内容,森林康养应以自然生态及人为设施为依托资源,开发一系列“冬季休闲”形式的康养产品,如冬笋节、冬泳等,借助竹林资源发展“竹屋冬眠”等宿营产业 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森林与人文资源为辅
    下载: 导出CSV
  • [1] 柏方敏.森林康养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J].林业与生态, 2018(1):17-19. doi: 10.3969/j.issn.2095-0403.2018.01.006
    [2] 时朋飞, 李星明, 熊元斌.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8(2):86-102.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8.02.009
    [3] 韩宁.生态文明:当代中国的文明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转机[J].科学社会主义, 2014(5):111-11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hxk201603005
    [4] 刘照, 王屏.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 2017, 46(5):53-58. doi: 10.3969/j.issn.1004-3020.2017.05.015
    [5] ENDRES M. Handbuch der Forstpolitik mit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Gesetzgebung und Statistik[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05: 349-352.
    [6] 刘思思, 乔中全, 金天伟, 等.森林康养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18, 31(5):26-32. http://www.sjlyyj.com/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80505&journal_id=sjlyyj
    [7] 朱建刚.德国森林体验教育与森林疗养考察[J].国土绿化, 2017(2):42-4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C20172017032300001973
    [8] 张胜军.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及启示[J].中国林业产业, 2018(5):76-8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CY201805021.htm
    [9] 邓三龙.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 2016, 29(6):1-6. http://www.sjlyyj.com/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60601&journal_id=sjlyyj
    [10] 吴兴杰.森林康养新业态的商业模式[J].商业文化, 2015(31):9-25.
    [11] 吴后建, 但新球, 刘世好.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志, 2018, 37(7):2159-216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yk201510026
    [12] MASLOW A H.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Electronic Resources Review, 1943, 50:370-396.
    [13] 肖光明, 吴楚材.我国森林浴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2008(3):70-7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jdewgyxyxb200803012
    [14] 飯塚寛.森林の保全および保健休養の両機能を地図に記入するための便覧(森林の諸機能の地図への記入[J].日本林學會誌, 1977, 59(11):431.
    [15] 王燕琴, 陈洁, 顾亚丽.浅析日本森林康养政策及运行机制[J].林业经济, 2018, 40(4):108-11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808080000023420
    [16] 陈晓丽.森林疗养功效及应用案例研究:以日本、韩国为例[J].绿色科技, 2017(15):234-23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sdsj201715098
    [17] 王恩峰.分析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1):3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clykj201702027
    [18] 何彬生, 贺维, 张炜, 等.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探讨:以四川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1):81-8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clykj201601019
    [19] 南海龙, 王小平, 陈峻崎, 等.日本森林疗法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26(3):74-78. http://www.sjlyyj.com/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130314&journal_id=sjlyyj
    [20] 薛群慧, 包亚芳.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 27(1):121-125. doi: 10.3969/j.issn.2095-0756.2010.01.020
    [21] 张健华, 马勇, 余建辉.台湾森林游乐区的管理经验及对福建森林公园管理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2):139-142. doi: 10.3969/j.issn.1008-9713.2008.02.003
    [22] 陈柳钦.林业经营理论的历史演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2):50-56. doi: 10.3969/j.issn.1671-0169.2007.02.011
    [23] 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25(2):63-67. doi: 10.3321/j.issn:1000-1522.2003.02.014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3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177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28
  • 修回日期:  2019-04-02
  •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4-09
  • 刊出日期:  2019-07-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