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4卷  第3期

2021 年 3 期目录
2021, (3): 1-2.
[摘要](144) [HTML] (29) [PDF](14)
摘要:
专题论述
我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预测与预警研究综述
谢煜, 张智光, 杨铭慧
2021, 34(3): 1-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26.y
[摘要](327) [HTML] (7) [PDF](102)
摘要:
文中从狭义和广义对林业生态安全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不同定义下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从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和预测、预警、阈值方面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比较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和结果应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针对林业生态安全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展望:1)引入大数据方法与技术;2)加强林业生态安全阈值、预测与预警研究;3)加强政策体系研究。
宏观网络视角下世界原木贸易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雁斌, 程宝栋
2021, 34(3): 8-1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31.y
摘要:
文中从内生自组织结构、国家属性以及其他关系网络等视角,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对原木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来看,国家经济规模是影响原木贸易网络中核心—半边缘—边缘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推动一国成为原木贸易网络核心国家的主要力量。其中,经济规模排名中等国家之间原木贸易关系较为密切。从关系网络来看,原木贸易国家之间地理临近、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共同官方语言都极大地推动了原木贸易关系的形成;从制度属性来看,政治属性中国家政治稳定程度、政府效能和监管质量对原木贸易关系影响程度最高,经济属性中贸易自由度影响程度最高,法律属性中法律完备度和产权保护度对原木贸易关系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资源属性中森林资源禀赋越高的国家越容易形成贸易关系,同时森林认证的影响程度正逐步增强。
植物种子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葛萌, 韦小丽
2021, 34(3): 13-1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3.y
摘要:
很多林木种子存在难萌发、天然更新不良的现象,而种子际是直接影响种子萌发的土壤区域,种子际微生物会对天然更新的植物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并对解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主要从种子际微生物多样性、对种子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种子际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种子际微生物的自身调节行为等4方面来概述种子际微生物研究现状,分析种子际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林木种子际微生物的研究展望,旨在为林木种子建立共生萌发机制及为濒危物种野生居群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外生菌根共生对林木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
王倩, 李振双, 杨富成, 梁俊峰, 陆俊锟
2021, 34(3): 19-2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33.y
摘要:
外生菌根真菌能与某些树木形成稳定的菌植共生体——外生菌根。外生菌根能吸收土壤中植物难以吸收的无机或有机形式营养物质,并传递至宿主植物为其所利用。由于这种养分传递的生态重要性,外生菌根真菌介导的“菌植”N传递关系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文中综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的可利用N形式及其促进宿主植物N营养吸收的机理,主要归纳为:1)菌根增加了养分吸收面积,促进N吸收;2)外生菌根真菌编码利用N源所必需的一套酶和转运体,协助宿主对难吸收的硝酸盐和有机N的利用。在全球N沉降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本综述将有助于了解外生菌根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作用。
影响森林细根分解的腐生真菌功能特性研究综述
李德会, 韩周林, 吴庆贵, 罗国容, 梁明霞, 陈娟
2021, 34(3): 25-3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4.y
摘要:
森林细根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腐生真菌通过其特性广泛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连接植物与土壤2大碳库。环境和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腐生真菌生态功能的实现。文中综述了森林细根分解的腐生真菌功能特性、胞外酶特性、腐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指出在后期研究中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开展腐生真菌胞外酶功能特性、营养策略、功能多样性组间协作研究,探索真菌主导的凋落物分解机制,并应用网络关系分析生境和底物异质性对腐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生态位划分、竞争或合作频率关系的影响,揭示细根分解的腐生真菌群落演替、聚集和驱动机制。
花椒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赵飞燕, 王景燕, 龚伟, 范江涛, 惠文凯
2021, 34(3): 32-3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2.y
摘要:
花椒属植物兼具经济、药用及生态价值,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其种植规模发展迅速,已成为许多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支柱产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为花椒属植物产业化繁殖体系的建立及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综述了近年来花椒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重点对外植体选择、基本培养基与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生根培养等重要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探讨了当前花椒属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解决花椒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污染、玻璃化问题,加强花椒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提高花椒属植物利用价值,构建花椒属植物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国内外城市树木孢粉致敏研究进展
宗桦, 姚鳗卿, 吴晓奕
2021, 34(3): 38-45.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094.y
[摘要](127) [HTML] (13) [PDF](21)
摘要:
城市绿色空间是市民与环境互动、维持人类健康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绿色空间中部分树木释放出的孢粉(孢子与花粉)会诱过敏反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20年内将会有35%的世界人口对孢粉产生过敏反应。文中综述国内外65个主要城市树木孢粉致敏的研究进展,梳理孢粉致敏的研究历程和监测方法,比较得出城市中引发孢粉致敏的主要树种及风险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诱导城市树木孢粉致敏发生率提升的4大因素——气候因子、城市空气污染物、城市绿化方式以及植物之间的交叉反应,并提炼出目前树木孢粉致敏研究存在的短板;从5个方面阐述孢粉致敏对公园城市营造的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科学指导我国公园城市的园林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2.5浓度研究进展
王琴, 谢梦婷, 沈秋月, 柯智溢, 黄奕
2021, 34(3): 46-5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097.y
[摘要](224) [HTML] (11) [PDF](37)
摘要:
园林绿地能有效消减城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缓解大气污染状况。文中结合现有研究,综合阐述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作用机理,探讨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绿地结构、绿地面积和宽度对大气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总结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车流量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污染条件对PM2.5浓度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应进一步探讨PM2.5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尺度效应、城市绿色空间滞尘功能评估以及PM2.5的消减量与健康效益的关联性等。
林火排放细颗粒污染物(PM2.5)研究进展
宁吉彬, 张运林, 袁思博, 于宏洲, 邸雪颖, 杨光
2021, 34(3): 52-5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8.y
摘要: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随机性高、扑救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在森林燃烧过程中可释放出高浓度PM2.5颗粒物。PM2.5是除直接烧伤和窒息外,对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也会给林区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文中结合国内外以森林火灾、计划烧除、室内模拟燃烧等为实验手段的森林燃烧研究,总结森林燃烧释放PM2.5的采样方法、成分分析、扩散研究、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分析影响森林燃烧释放PM2.5的气象因素、可燃物特征、林火行为等因素,以期为提高森林火灾扑救效率、降低火灾扑救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以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刍议服务于深度学习研究的林业遥感数据集建设
武红敢, 王成波
2021, 34(3): 58-6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24.y
[摘要](173) [HTML] (17) [PDF](20)
摘要:
林业遥感数据集是林草行业开展深度学习研究的重要基础,更是林草资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动态化精准监测的重要保障。文中分析了自然图像和遥感图像数据集建设现状与方法,通过对深度学习算法在林业专题信息识别和分类中最新研究成果的阐述,表明建立林业遥感专用数据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发展经验,提出林草业遥感影像数据集的建设思路和原则。
分水岭算法在林业中的应用
孙钊, 潘磊, 谢运鸿, 丁志丹, 孙玉军
2021, 34(3): 63-6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02.y
摘要: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以及新型遥感数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影像被应用于林业资源监测。图像分割作为影像识别应用的基础,大量研究人员在原有的分水岭算法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背景、目标和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林木病虫害监测、木材表面缺陷检测、单木冠幅分割、叶片提取等林业领域发展迅速。文中介绍了分水岭算法在林业中的应用,以期为分水岭算法在林业领域的推广以及进一步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展平竹与木材正交胶合材性能研究进展
杨世玉, 王晓欢, 张秀标, 费本华
2021, 34(3): 68-7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23.y
[摘要](740) [HTML] (13) [PDF](52)
摘要:
因我国天然林禁伐,人工速生林木材和竹材成为当前木材加工利用的主要原材料,但人工速生林材质不及天然林材质,且竹材也存在截面尺寸小、用胶量大、原料利用率低等缺点。展平竹与木材正交胶合材(CLBT)由展平竹材和人工林锯材层板正交层叠制成,充分发挥了竹材优异力学性能与木材易加工等优势,既保留竹子和木材的天然纹理与结构特性,又克服了人工速生林材性的不足,实现了人工林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是符合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的竹木质工程材产品。文中阐述了CLBT工艺技术、材料优势、构件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现状,介绍CLBT在我国多高层板式结构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木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王婧娴, 杨琳
2021, 34(3): 75-8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9.y
摘要:
随着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意识的增强,木材等绿色资源的功能化改性及应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木基发光材料综合了木基复合材料和发光材料的优势,以木材为载体,通过浸渍发光材料获得具有发光性能的功能性木材,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木材的基本结构特征,并改善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防腐防潮性和力学性能等,还可以通过添加其他功能性材料开发磁性、储能等新功能。文中从制备木基发光材料所需的原辅材料、功能性添加剂等方面综述目前国内外木基发光材料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对其所使用的发光材料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各研究成果的制备工艺包括对木材的不同预处理方式等;同时对木基发光材料在照明装饰、储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从材料、工艺和功能性添加剂等方面提出一些深入研究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木基发光材料的性能,为其在家居、储能、照明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思路。
竹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郑龙, 吴义强, 左迎峰
2021, 34(3): 82-8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02.y
摘要:
竹材在利用过程中能产生60%~70%的剩余物,但未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将竹剩余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可以提高竹材利用率和附加值。文中从竹剩余物的综合利用角度出发,综述了利用竹加工剩余物制造竹材人造板、竹塑复合材、竹炭、竹醋液、生物质能源、竹提取物等多种竹产品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竹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研究成果、竹剩余物产品的制作方法及机理,以期为今后竹剩余物高质、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各国林业
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一凡, 王登举, 赵荣
2021, 34(3): 89-95.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28.y
[摘要](424) [HTML] (26) [PDF](39)
摘要:
2020年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完成以后,贫困现象的主要表现将成为相对贫困。以农村地区为主的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未来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心,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我国学术界已围绕相对贫困的内涵、成因、标准设定以及治理机制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文中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相对贫困研究的方向和重心。
银行授信风险视角的我国林业产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探析
朱子超, 刘金龙
2021, 34(3): 96-10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27.y
[摘要](145) [HTML] (10) [PDF](12)
摘要:
林业产业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是化解林业产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手段。文中从银行授信风险角度出发,提出把林业产业和资产证券化技术结合起来,通过银行在资本市场认购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为林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基于我国林业产业特点,设计了5种林业产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即林权收益权资产证券化、林业财政补贴资产证券化、林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林产品销售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森林公园门票收益权资产证券化。
我国沙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钟心, 尤飞, 周振亚, 胡建忠, 张滨, 余杰
2021, 34(3): 102-10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14.y
[摘要](232) [HTML] (35) [PDF](39)
摘要: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一种有着丰富种质资源的植物,在全球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沙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沙棘产业的产业现状、产品开发以及产值等情况,概述了我国沙棘生产和消费的情况,分析了我国沙棘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沙棘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未来我国沙棘产业向着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规范化发展。
我国枸杞属物种资源及发展对策
王益民, 张宝琳
2021, 34(3): 107-11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0.0117.y
摘要:
枸杞属(Lycium L.)物种在全球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文中综述了我国枸杞的栽培历史、应用价值,以及国内外枸杞属物种资源的分布、种类、研究进展和成果,分析了我国在枸杞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枸杞育种工作和物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澳大利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经验与启示
范苏, 彭红军
2021, 34(3): 112-11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29.y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战略的实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势在必行。文中以澳大利亚为例,总结其多元化、均衡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重点介绍其市场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减排基金和生物多样性信托基金,并提出完善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和评价与监督体系的启示。
问题探讨
我国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产品供给博弈分析
张洪瑞, 刘欣
2021, 34(3): 117-12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32.y
摘要:
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推进生态惠民的有力抓手。文中基于博弈论方法分析作为宏观主体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作为微观主体的森工企业和林区职工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探讨目前我国国有林区以政府为核心的林业生态产品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由单中心的政府主导供给模式转向多中心的林业生态产品供给模式,并且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优化供给模式。
中国碳市场价格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高低性、均衡性与稳定性
吴慧娟, 张智光
2021, 34(3): 123-12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21.0030.y
摘要:
文中对中国8个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发现,碳市场价格呈现总体偏低、均衡性差、稳定性弱的特征;剖析中国碳价形成机制表明,碳政策缺失或过于宽松、林业碳汇抵消占比过低、经济过度依赖高能耗产业及环保投入不足等是形成目前碳价特征的关键原因,可为中国统一碳市场、完善价格机制提供参考。
专著述评
绿色经济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魏咪
2021, 34(3): 129-129.
摘要:
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评《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刘子卉
2021, 34(3): 130-131.
[摘要](139) [HTML] (80) [PDF](11)
摘要:
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特点与营造方法—评《传统建筑园林营造技艺》
陈玲玲
2021, 34(3): 132-133.
摘要:
营林企业生产过程和会计核算要点—评《林业财务会计》
杨丽红
2021, 34(3): 134-134.
摘要:
基于多个数学模型的多功能林业规划研究—评《多功能林业规划模型》
王久儒
2021, 34(3): 135-135.
[摘要](111) [HTML] (35) [PDF](16)
摘要:
家具与陈设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评《家具与陈设设计》
彭艺
2021, 34(3): 136-136.
摘要:
规划与设计
凤凰湖健康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2021, 34(3): Ⅰ-Ⅰ.
摘要:
木质材料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
2021, 34(3): Ⅱ-Ⅱ.
摘要:
人文景观设计−翠湖小区广场改造计划
2021, 34(3): Ⅲ-Ⅲ.
摘要:
大地艺术景观的概念设计
2021, 34(3): Ⅳ-Ⅳ.
摘要:
“几筑”多方体校园文化景观建筑设计营造
2021, 34(3): Ⅴ-Ⅴ.
摘要:
酒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
2021, 34(3): Ⅵ-Ⅵ.
摘要:
城市街旁小游园景观设计
2021, 34(3): Ⅶ-Ⅶ.
摘要:
基于木质元素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2021, 34(3): Ⅷ-Ⅷ.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