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2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专题论述
全球气候变化及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叶功富, 尤龙辉, 卢昌义, 林武星, 罗美娟, 谭芳林
2015, 28(1): 1-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002.y
[摘要](3144) [PDF](2333)
摘要: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文中系统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和森林类型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组成、森林生产力、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和森林灾害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策略。
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谢徽, 郭浩
2015, 28(1): 7-1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1
[摘要](3062) [PDF](1990)
摘要:
在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 自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来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是荒漠化研究与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其指标体系的建立既是荒漠化评价与分类的基础, 也是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历程, 并就其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以期为完善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为荒漠化监测与评估和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不同森林经营措施对木材产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邹慧, 覃林, 何友均
2015, 28(1): 12-1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2
[摘要](3259) [PDF](2059)
摘要: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 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 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全球趋势。文中阐述了森林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 重点分析了不同营林措施对木材产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并结合可持续林业的发展趋势评价了不同经营模式框架下木材产量与碳储量之间的平衡;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 探讨了今后森林经营措施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经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
石金莲, 卢春天
2015, 28(1): 18-2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3
[摘要](3286) [PDF](2023)
摘要:
通过收集国内外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相关研究文献, 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维度、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发展趋势。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维度构建研究进展较显著, 评价维度大多集中在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环境维度; 国内研究者对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但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 现有评价体系缺乏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缺乏可操作性; 国外研究者对自然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取得了一些成果, 可以选择性地借鉴; 融合多学科,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评价较为全面可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亟需深入研究的3个方面, 即注重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研究、加强环境维度指标的可测量研究和探索对全球自然保护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究。
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IRDS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郑永贤, 张智光
2015, 28(1): 23-30.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4
[摘要](2894) [PDF](3030)
摘要:
运用探索性研究工具, 分析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借助经典扎根理论, 建立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总体框架; 采用开放式访谈与多种类型研究资料, 经过概念化、范畴化等多重编码, 归纳出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10个主范畴和35个范畴;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上述范畴在原始资料中所呈现出的内在逻辑关系, 构建了由制度环境(I)、监管与建设行为(R)、干扰活动(D)、安全状态(S)4个范畴模块构成的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IRDS模型, 并分析景区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模块(I, R, D)对其安全状态模块S的作用机理; 最后, 探讨了IRDS模型作为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框架, 在彰显影响主体间角色关系, 强化风险源与状态、响应间关系, 以及提升不同尺度下研究结果普适性等方面的优势。
国内外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综述
曾伟生
2015, 28(1): 31-3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5
[摘要](2965) [PDF](2215)
摘要:
灌木林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国内外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从数据采集、建模方法和模型评价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灌木生物量模型研建的技术要点。数据采集主要包括样本单元数的确定、测定因子的选定和样本数据采集3部分, 其中样本数据采集又包括野外鲜质量测定和实验室干质量测定2部分。建模方法的重点是确定灌木生物量模型的结构和选择参数估计方法, 而模型评价的核心是选定合适的评价指标。文中从开展国家级森林植被生物量监测的角度提出建立灌木生物量模型的有关建议, 即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建模样本单元数, 再选择合适的灌木生物量建模技术方法, 还要重视对所建模型的评价, 给出模型的预估精度指标。
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量化研究进展
杨达, 吴志伟, 梁宇, 贺红士
2015, 28(1): 37-4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6
[摘要](2869) [PDF](1923)
摘要:
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 会对森林碳储量和碳动态产生重要影响。准确量化火干扰对森林中各碳库的影响程度, 对国家及全球碳预算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国内外火干扰下森林碳储量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 燃烧效率、火烧烈度等关键因子的准确量化是精确估算火干扰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基础, 火烧样地调查与遥感反演法和模型模拟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精确量化火干扰下的森林碳库, 各种火烧数据源的同化处理是准确揭示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 提出一些更加准确量化火干扰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研究途径,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国内外野生动物肇事现状及其防控措施
沈洁滢, 崔国发
2015, 28(1): 43-49.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004.y
[摘要](3126) [PDF](2377)
摘要: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随之缩小。野生动物肇事现象日趋严重, 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日益增多, 破坏庄稼、伤害家禽与家畜、伤人是野生动物主要的3种肇事类型。如何防控野生动物肇事以及怎样减少人兽冲突是野生动物肇事相关研究中的热点。文中概述了各肇事类型中典型性动物的肇事现状, 归纳了野生动物肇事的5类防控措施, 包括物理防控、化学防控、生物防控、基因防控以及通过管理手段进行的防控, 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以期加深对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认识, 并为野生动物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木材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张驰, 方昕, 邱皓璞, 李宁, 李晓丽, 方翔
2015, 28(1): 50-55.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7
[摘要](3679) [PDF](2081)
摘要:
木材种属鉴定具备显著的生物学与经济意义, 但传统的以显微特征观察为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高通量和精细化鉴别的需要。DNA条形码是根据特定基因片段的序列差异,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生物物种进行快速分类与鉴别的方法。近年来, DNA条形码技术已被陆续应用于木本植物及相应木材的种质鉴定, 在目标基因选择、木材DNA提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在使用优化的微量DNA提取技术的前提下, 干燥木材中也可提取出满足扩增要求的DNA。经过生命条形码联盟等国际机构的长期努力, 确定了rbcL+ matK组合等通用植物条形码标记及ITS2等补充标记, 并建立了BOLD等数据库系统。传统的条形码序列分析主要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DNA条码数据库不断完善, 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正不断涌现。文中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实施规范的基础上, 综述国内外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木材鉴别的新进展, 并着重阐述新型序列分析方法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工具。
声发射技术在木材加工领域的应用
申珂楠, 赵海龙, 丁馨曾, 李明
2015, 28(1): 56-60.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8
[摘要](2970) [PDF](1811)
摘要:
作为一种主动无损检测方式, 声发射技术通过分析被测物体内部因能量变化所引发的弹性波的特征, 判断物体内部损伤程度并确定损伤位置。声发射技术为木材加工过程应力监测提供了一种主动无损检测模式, 但受木材自身各向异性等特点的限制, 目前声发射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 文中重点介绍了目前声发射技术在木材切削加工、木材及木质结构、木材力学性能、木材干燥过程等木材加工过程的应用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木材声发射信号特点, 提出一种基于LabView及高速采集设备的木材干燥过程声发射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功能性木材中的应用
田翠花, 吴义强, 罗莎, 卿彦, 刘明, 朱晓丹
2015, 28(1): 61-6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09
[摘要](3147) [PDF](2371)
摘要:
木材的功能化修饰是提高和改善其性能的有效途径, 利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改性木材, 可以获得新型功能化的木基纳米复合材料。文中总结了纳米材料、纳米合成技术、纳米表征技术以及纳米仿生智能构筑技术在木材功能性改良中的应用情况, 展望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功能性木材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旨在为木材的功能化修饰研究提供参考。
各国林业
中国胶合板出口美国遭遇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
任宇佳, 侯方淼
2015, 28(1): 67-7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10
[摘要](3035) [PDF](4789)
摘要:
随着林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出口份额的提高, 中国林业企业遭遇越来越多的出口贸易壁垒, 尤其是在作为我国胶合板出口第1大市场的美国。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 甚至严重威胁一部分企业的生存。文中利用量化分析工具测算出, 在美国消费者偏好中国胶合板产品的情况下, 中国胶合板面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相当于150%到580%的从价关税税率。面对严峻的形势, 我国企业应在提高自身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并着力开拓新市场。
亚洲部分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与启示
吴守蓉, 张臻
2015, 28(1): 73-79.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001.y
[摘要](2844) [PDF](1842)
摘要: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巨大。文中回顾了自上世纪末出现的世界林权制度改革浪潮, 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和越南5个亚洲国家的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与特点, 揭示了亚洲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中亚五国林业发展及国际合作展望
龙超, 鲁德, 龙跃, 江京辉
2015, 28(1): 80-8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003.y
[摘要](3196) [PDF](2302)
摘要:
目前中亚国家多数处于经济转型和管理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正积极推进林业向可持续管理方式转变, 但重要林业计划和活动实施效果欠佳, 森林退化严重, 盗伐盗猎现象普遍, 也正努力寻求改进和对外合作。文中介绍了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5国森林资源和管理现状、林业法律政策、林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提出了我国与中亚5国开展林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式, 以期为我国与中亚地区开展林业合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国外林区道路发展现状及启示
白秀萍, 陈绍志, 何友均, 李茗, 王雅菲
2015, 28(1): 85-9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005.y
[摘要](2904) [PDF](2212)
摘要:
林区道路是林业和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德国、奥地利等较早实现工业化的欧洲国家林道建设起步早, 现已形成了与本国林业生产作业体系相适应的完善的林道路网体系。奥地利林道密度已达到89 m/hm2, 德国超过100 m/hm2, 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也具备了密集的林道路网体系, 而日本、印度、韩国和俄罗斯林道配置水平较低。文中概述了这些国家林区道路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 针对我国林区道路总量不足、等级低下等严重滞后问题, 提出合理提高林区道路密度和等级, 林道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重视森林生态保护, 制定林道建设技术标准和规程,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建议。
问题探讨
森林生长收获模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邓成, 梁志斌
2015, 28(1): 92-9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5.01.011
[摘要](2915) [PDF](2108)
摘要:
森林生长收获模型能比较准确地预估森林的生长速度并反映林木各个器官(枝、叶、根、干等)之间生物量的关系, 是掌握林分结构及生长动态变化规律的有效途径, 在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生物量与碳储量计算、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分析、森林多功能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应用。文中简述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的发展现状, 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的有关建议,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