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26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专题论述
基于政策实施理论依据视角的我国林业补贴政策分析
黄安胜, 林群
2013, 26(4): 1-5.
摘要:
文中分析实施林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以现实林业补贴政策与其理论依据之间的吻合性来剖析我国林业补贴政策的适宜性, 提出完善林业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
木制品碳足迹评价及其标准化发展现状
楚杰, 段新芳, 由佳, 刘改平
2013, 26(4): 6-10.
摘要:
我国已成为世界木制品生产和出口贸易第1大国, 进行木制品碳足迹评价及标准体系研究对于加快我国林业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步伐, 实现我国低碳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国际碳足迹评价及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总结以世界人造板工业为主的木制品碳足迹评价及标准化建设工作, 同时提出我国木制品低碳标准体系框架, 以期为我国制定木制品低碳评价方法和评级标准、建立木制品国内碳标签制度及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提供参考。
REDD+机制各缔约方观点总结分析及我国对策建议
王爽, 武曙红, 于天飞, 姚勇钢
2013, 26(4): 11-17.
摘要: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森林保护、可持续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储量(REDD+)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已经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缔约方针对方法学、融资机制和REDD+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关系的谈判争论越来越激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COP18)期间, 对REDD+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有关于逐步建立国家水平森林参考排放水平或参考水平等有关方法学的技术与科学问题外, 基金在融资机制中的作用和非碳效益支付议题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磋商。文中基于对各缔约方提案的分析结果和REDD+示范项目开展情况, 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分析了REDD+机制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后续谈判期的对策建议。
恒续林经营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
白冬艳, 张德成, 翟印礼, 李智勇, 殷炜达
2013, 26(4): 18-24.
摘要:
恒续林经营研究经过了100多年, 但至今仍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其主要原因是尚没有很好地回答“什么样的林地适合经营恒续林?” “恒续林经营的理想林分是什么样的?” “恒续林经营是否更具经济效益?”这3个基本问题。在基本问题不解决的情况下开展的研究均存在局限性, 因此文中建议在构建恒续林立地综合评价指数的基础上确定恒续林经营适宜区, 以对人的效用为目标函数构建模型来规划经营目标及经营行为, 借鉴和综合现有的相关理论方法, 全面系统地开展恒续林研究, 并做准确的经济成本效益分析, 为经营单位开展森林经营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氮沉降对土壤呼吸影响研究进展
井艳丽, 袁凤辉
2013, 26(4): 25-31.
摘要:
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直接制约全球碳收支状况。近几十年来, 全球氮沉降的增加对土壤呼吸产生了深刻影响。文中从土壤呼吸的组成及影响因素入手, 综述了土壤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3种结果, 即促进、抑制和无影响; 从光合作用、凋落物分解、微生物及细根方面阐述了氮沉降影响土壤呼吸的机理, 指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林木种子园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昊
2013, 26(4): 32-37.
摘要:
林木种子园是重要的良种生产基地。近年来, 林木种子园发展迅速。文中概括了种子园建园和经营过程中保障产量和品质的技术措施, 阐述了种子园增益的表现规律, 提出了未来种子园发展趋势, 以期为我国种子园经营实践提供参考, 促进林木良种化进程。
树冠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付尧, 王新杰, 孙玉军, 汪锦
2013, 26(4): 38-42.
摘要:
树冠是预估树木生长量的基本参数之一, 树冠的提取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准确获得树冠的形状和边缘信息比较困难。目前, 国内外树冠提取研究主要是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航空像片、数码相机影像以及雷达等介质, 以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技术为主, 兼有专家分类、三维扫描、BP神经网络等方法。文中介绍了树冠提取技术的主要方法, 总结了树冠提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基于载人航天平台的林业遥感应用
庞勇, 李增元, 孙国清, 高志海, 覃先林, 谭炳香, 陈尔学
2013, 26(4): 43-49.
摘要:
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概况, 阐述了以载人航天器为平台的对地观测遥感技术的发展, 重点分析了载人航天平台遥感的技术优势, 从高分辨率、高光谱和热红外、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5个方面简介林业应用情况; 以高光谱数据为例, 介绍了基于我国天宫一号载人航天平台遥感数据的林业应用情况; 并对国内外空间站计划的林业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林业遥感云平台的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马勇, 张旭, 郭颖, 李凡, 陈雄华
2013, 26(4): 50-56.
摘要:
林业遥感云平台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向用户按需提供林业遥感应用服务的信息平台。从当前林业遥感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出发, 文中提出一种林业遥感应用的云平台总体架构, 结合通用云服务模式阐述林业遥感云平台的服务方式, 介绍云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各国林业
我国栓皮栎分布及其生态学研究
雷静品, 肖文发, 刘建锋
2013, 26(4): 57-62.
摘要:
栓皮栎作为广泛分布的树种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 成为研究树木生长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树种。文中分析了我国栓皮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栓皮栎在不同地区的森林类型, 主要包括栓皮栎纯林、松栎混交林、栎类混交林等类型; 综述了我国对栓皮栎生态学、群落结构、更新等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结论; 提出今后开展栓皮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以期为栓皮栎生理生态学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韩国森林火灾及其防控对策
杨光, 舒立福, 邸雪颖, ChaeHeemun
2013, 26(4): 63-68.
摘要: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世界森林火灾动态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森林火灾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文中分析了韩国森林火灾的动态特征及其相应的发生背景, 介绍了韩国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机构、科学及教育机构以及不同时期的防控对策, 提出了对我国森林防火的几点启示, 以期提高我国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
日本林产品供需现状与林业政策走向
韩晓燕, 陈玲, 陈珂
2013, 26(4): 69-74.
摘要:
日本是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之一, 面对林业生产衰退和地震灾害, 通过林业政策调整实现了木材供需改善和林业产业体系改造, 因此研究日本林业生产现状和政策走向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中介绍了日本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态势, 重点分析了原木生产情况以及锯材、胶合板、人造板等木材加工企业情况, 概述了日本木材供给需求变化和木材进出口变化以及应对这些变化的最新林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特别是林业需求促进政策的新变化和新内容, 并借鉴日本经验提出了促进中国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美国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现状及启示
刘勇, 李国雷, 祝燕
2013, 26(4): 75-80.
摘要:
美国林木苗圃在种苗培育上有着较好的技术和经验, 作者以1992年掌握的美国种苗信息为基础, 对20年后美国林木苗圃主要育苗技术情况进行分析和综述。其中主要介绍美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近15个林木种苗生产相关企业及研究所的实用技术和技术推广情况, 讨论美国林木种苗行业协会和技术推广专家在育苗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和形式, 提出了技术创新、苗圃分类经营、政府引导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等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科特迪瓦林业概况
TOUREAnge-Mariette, 林波, 孟晓清, 刘琪璟, KOUADIOKouakou-Bob, TIHOTagouelbe
2013, 26(4): 81-86.
摘要:
科特迪瓦是非洲木材出口大国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砍伐、农业扩张、人口增长和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 导致森林严重退化。该国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30年代的50%左右减少到现在的9%以下。文中从科特迪瓦林业所处地位、林业政策、森林资源变化及经营手段等方面介绍了该国的林业现状, 并针对森林锐减等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以期为决策者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提供参考。
问题探讨
关于林业产业演进的理论探讨
李微, 万志芳
2013, 26(4): 87-92.
摘要:
在阐述产业及产业演进涵义的基础上, 界定林业产业及林业产业演进的涵义, 分析林业产业概念的演化过程, 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林业产业演进的评价标准和测度方法, 并提出从要素、技术、需求、制度、政策5方面构建林业产业演进的支撑体系。
森林生态产品供给的博弈分析
戴芳, 冯晓明, 宋雪霏
2013, 26(4): 93-96.
摘要:
保障森林生态产品的充足供给对于改善生态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政府和农户之间关于供给森林生态产品的博弈, 指出当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时会产生不同的博弈均衡, 进而得出结论认为,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很难激励农户供给森林生态产品,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对农户提供充足的补偿有助于调动农户供给森林生态产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