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4卷  第3期

湿地恢复研究
湿地恢复监测与管理方法探讨
崔丽娟, 张曼胤, 赵欣胜, 王义飞, 李伟, 李胜男, 张岩
2011, 24(3): 1-5.
摘要:
湿地恢复过程的跟踪监测与管理是保证恢复项目全面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文中阐述了湿地恢复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主要集中于对湿地水文、水环境、湿地土壤、气象及湿地生物的监测, 介绍了常用的湿地恢复效果评价方法, 包括能值分析法、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 并从湿地水体、湿地植物及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常用的湿地恢复管理方法, 以期为更好地完成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过程提供参考。
湿地生物链与湿地恢复研究
崔丽娟, 宋洪涛, 赵欣胜
2011, 24(3): 6-10.
摘要:
湿地生物链是物质与能量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传递或流动的渠道。文中从湿地生物链的概念入手, 介绍了湿地生物链的结构和类型, 分析了湿地生物链断链的原因, 并简要阐述了诊断的指标和流程, 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出发, 提出了健康湿地生物链构建的主要方式, 包括能量流动功能恢复、物质循环功能恢复、湿地生物链结构的重组以及种间关系的构建等, 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湿地基质恢复研究
崔丽娟, 张曼胤, 李伟, 赵欣胜, 张岩, 王义飞, 李胜男
2011, 24(3): 11-15.
摘要:
基质是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 稳定的基质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正常演替与发展的基础, 湿地基质恢复研究是当今世界湿地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基质恢复理论较为复杂, 仍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从基质的类型和作用出发, 阐述了湿地基质的退化表征, 提出了湿地基质恢复技术, 包括湿地基质改良、湿地基质清除、湿地基质再造等方法, 其中基质改良又有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3种方式。
湿地岸坡恢复技术研究
崔丽娟, 李伟, 赵欣胜, 张曼胤, 王义飞, 张岩, 李胜男
2011, 24(3): 16-21.
摘要:
湿地岸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周期性淹水过渡带、永久性浅水部分和部分旱地,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湿地岸坡及其恢复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文中介绍了湿地岸坡的生态功能及其稳定性分析, 以及湿地岸坡恢复的技术方法, 包括木桩护坡、块石护坡、生态砖和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袋护坡、植物护坡、生物工程护坡、基材护坡和种植基护坡等方法; 探讨了湿地岸坡恢复的措施及今后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专题论述
林业减排增汇机制对中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林德荣, 李智勇, 吴水荣, 何友均
2011, 24(3): 22-25.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林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更为多元化的要求, 多功能森林经营应运而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国际社会对林业减排增汇潜力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由此产生的林业减排增汇机制对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开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文中对林业减排增汇机制和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林业减排增汇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开展多功能森林经营的一些有益启示。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与保护
李菁, 骆有庆, 石娟
2011, 24(3): 27-31.
摘要:
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生物多样性内涵丰富, 虽然学者对其描述不同, 但核心内容相差不大。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价值, 且某些价值尚未被人类发现或利用。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也有学者建议加入景观多样性。针对各个层次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 生物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了严重破坏, 世界各国对此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杨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胡建芳, 陈建中, 姚延梼
2011, 24(3): 32-36.
摘要:
在综述国内外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和方法的基础上, 阐述杨树抗寒性研究的最新动态, 认为通过对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可溶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及保护酶系统、水分参数等指标的综合分析, 能够对植物的抗寒性做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 分析植物抗寒性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 提出进一步开展杨树抗寒性研究的方向。
森林保健生理与心理研究进展
郄光发, 房城, 王成, 李春媛
2011, 24(3): 37-41.
摘要:
森林保健作为一种非传统医学手段的理疗方式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文中结合森林生态学与临床医学、行为心理学等融合发展的趋势, 分析了森林富氧环境、空气洁净度、小气候、益健挥发物、绿视率等因子与人体生理健康的关系; 阐述了森林活动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多种积极影响; 同时, 对森林保健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态势和形势需求进行了探讨。
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原理及应用与展望
高广磊, 丁国栋, 张佳音, 任丽娜, 安云, 包岩峰, 贺宇, 魏宝
2011, 24(3): 42-46.
摘要:
林分结构可视化是了解林分结构特征, 模拟现实林分自然演替与人工经营的重要手段。文中以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分类和特点为切入点, 介绍了林分可视化系统(LMS-SVS)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与传统模型相比, LMS-SVS模型操作简便, 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 可以实现林分结构与经营管理措施的实时可视化, 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各国林业
中国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与林农生产决策
罗金, 张广胜
2011, 24(3): 47-52.
摘要:
通过对辽宁省11县329户林农684块林地的调研, 从经营主体、林种、林地获取途径等方面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家庭经营与联户经营的改革路径为例, 建立Heckman二阶段决策模型, 实证分析林权制度改革路径对林农生产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家庭经营对林农生产投资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家庭经营比联户经营更能提高林农林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 并激励林农扩大林业投资规模。但是, 家庭经营也有受到资金、林地规模、生产技术的局限, 政府应进行林区金融产品创新, 鼓励林地流转, 引导林农参加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我国主要树种遗传育种专利分析
梅秀英, 林娟, 马文君
2011, 24(3): 53-58.
摘要:
利用欧洲专利局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 对我国林业行业开展联合攻关的23个研究树种在全球和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检索, 共检出402个专利。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并结合我国林业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 提出今后林木遗传改良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对策。
美国森林健康及林产品产出与生态服务
柯水发, 赵铁珍
2011, 24(3): 59-64.
[摘要](128) [HTML] (48) [PDF](12)
摘要:
美国是林业经济发达国家之一, 美国林业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基于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数据, 分析了美国森林资源、森林健康、林产品与森林生态服务状况等, 对美国林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俄罗斯林业生物安全现状及评价
宿海颖, 陈勇
2011, 24(3): 65-68.
摘要:
通过对俄罗斯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分析, 从林业生物多样性、林业转基因、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探讨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并对俄罗斯林业生物安全现状进行评价, 提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可借鉴的经验。
问题探讨
保障木材安全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田园, 程宝栋, 宋维明
2011, 24(3): 69-72.
摘要:
在低碳经济下, 木材资源逐渐成为战略性资源。与石油、粮食等战略性资源一样, 木材安全问题已开始引起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关注。文中介绍发达国家发展人工用材林、废旧木材资源利用、鼓励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倡导木材消费等保障木材安全的主要经验, 并提出其对我国实现木材安全的启示。
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与问题分析
刘文敬, 白洁, 马静, 徐基良, 李忠
2011, 24(3): 73-77.
摘要:
文中从全国198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东南五省43个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个层次全面阐述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 从历史上对土地权属问题的淡化或忽视、法律法规不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及补偿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国外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的成熟做法, 提出了加强试点、科学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创新模式、充分尊重社区群众的利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 以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改工作, 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